北宿煤礦女工揀選隊:煤中淘金“黑牡丹”
編者按:在近期開展的第八屆感動兗礦人物(事件)投票評選活動中,北宿煤礦女工揀選隊以綜合得票率第一的成績位居榜首。是什么讓一群普通女工獨占鰲頭?是什么讓一支“娘子軍”感動了兗礦的萬千職工?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她們的感人事跡。
北宿煤礦女工揀選隊:煤中淘金“黑牡丹”
在北宿礦,有這樣一個團隊,她們日夜奮戰(zhàn)在煤炭揀選第一線,在機器轟鳴聲中揀選煤流中的雜物,在飛速運轉的皮帶上挑出大塊的矸石,被工友們譽為“煤海黑牡丹”。
手選,有辛酸有笑顏
北宿礦揀選隊的女工們絕大多數(shù)都是從1998年來到這里,大都已經(jīng)干了18個年頭。手選工作看上去簡單,但做起來非常不容易,特別是18年的堅守。
剛開始干這個活,必須要克服的困難就是暈皮帶。工作時皮帶實際是往后跑的,人站在那兒干活,往往感覺皮帶不動人在走,頭暈、嘔吐、冒虛汗,和暈車的感覺差不多,回到家躺在床上還感覺自己在走。就像揀選班長、集團公司“巾幗標兵崗”獲得者劉愛說的那樣,“這倒還有個意外收獲,我以前一坐車就暈車,吐得一塌糊涂,干了揀選工作后再也沒暈過車,好多同事的暈車病就是這樣治好的。”夏天時,30多度的高溫天氣,頭頂著工作帽,還得戴著兩重厚厚的手套,一個班下來,女工們手套攥出水,衣服濕得像水洗一樣。冬天時,干起活來頭上還是大汗淋漓,貼身的衣服濕得透透的,被風一吹凍得全身發(fā)冷。為了不耽誤生產(chǎn)、保證煤質,女工們養(yǎng)成了崗上輪流吃飯的習慣,站在崗點上一只手拿個白饅頭往嘴里送,一只手揀著矸石往斗里扔,有時一不留神就“吃”起石頭來了。每每這時,看著彼此的“吃相”,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笑了。這一時刻,“黑牡丹”展開了笑顏。
分揀,火眼金睛識雜物
揀選工作是保障煤質的最后一道關口,手選質量的好壞、效率的高低,將直接影響煤質。長久的工作積累,每個人都練就了一身“火眼金睛識雜物”的過硬本領。她們認真總結工作經(jīng)驗,無私分享“小竅門”,刻苦鉆研、認真練習,人人練就了一套分揀絕活。矸石的邊緣發(fā)灰發(fā)白,比煤塊的顏色稍淺;崗石發(fā)黑,跟煤的顏色差不多;硫化鐵是黃色的,像金子的顏色,這些女工們只要一撇便知;同等體積的矸石要比煤塊重,硫化鐵比矸石更重,女工的手感準確無誤;熟練發(fā)揮女人動作靈巧的優(yōu)勢,順勢把矸石推到斗里去,特別是大塊的矸石,不用死力氣;小塊的快速揀,揀選的技巧嫻熟無比。約10多米長、一米寬的皮帶兩側,靠著雙眼分辨和敏捷的身手,女工們用雙手把矸石、崗石、硫化鐵、木楔等尖銳鋒利、沉重堅硬的物體分類揀選、分類存放。在礦開展的“崗位創(chuàng)效”中,她們自發(fā)開展了“揀木楔、講節(jié)儉、增效益”活動,僅2016年上半年,她們共揀出矸石、崗石、硫化鐵28990車,揀選大木楔4800余塊、小木楔11000余塊,為礦井節(jié)約材料費用30000余元。同時,她們積極響應礦井“走出去”號召,先后有10名同志赴陜西府谷縣匯能煤礦打工,以吃苦耐勞的精神、認真負責的態(tài)度贏得了民營老板的贊譽。
付出,有收獲有信念
通過揀選工序,可以降低煤炭1.5個百分點的灰分。女子揀選隊每天揀矸石200多噸,月平均6000噸左右,一年下來揀矸石量最多達到8萬余噸,如果用火車裝運的話,需要1117個火車皮,若按發(fā)熱量計算,每噸煤可提高發(fā)熱量150大卡,按全年66.54萬噸銷量、每大卡0.072元價格計算,全年因提高發(fā)熱量可增收718萬余元。
女工們辛苦的勞動,得到了礦干部職工的廣泛認同,在礦工作會議上,礦黨政領導多次對揀選女工樂觀工作的精神提出表揚。團隊先后被評為集團公司、煤業(yè)公司及礦“巾幗標兵崗”、“工人先鋒號”、“最美女工團隊”等榮譽稱號;涌現(xiàn)出集團公司、煤業(yè)公司“巾幗建功標兵”和礦“十佳后勤服務標兵”、“十佳道德模范”等多名先進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