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生在農村,92年當兵的我,96年分配到川東開發(fā)公司,來到了如今的大池干,才來石油單位的我,因為小時候重慶長壽老家周邊有很多鉆井隊,印象就定格了在打井找油的畫面.潛意識暗示自己會去鉆井隊,沒想到的是,經過蜿蜒盤旋的山路,我被送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站:池54井,來到井站時,還好加我,有四個人,感覺就是身處荒野,地勢偏僻,除了周圍有幾家稀稀疏疏的農戶外,一片冷冷清清,時間突然變緩,孤單感油然而生,這里就像與外界失去聯(lián)絡、置身事外的角落,本來以為今后要與機器轟鳴,高大威猛的井架打交道,往往想象和認知的落差與現(xiàn)實總是背道而馳。
從小就在農村,短暫的適應過后,倒也覺得不好不壞,那啥就是順其自然,工作生活安排我去哪里,我就去哪里,去工作,去掙錢了。有些事就是身不由己、簡單直接,哪有那么多為什么。
記得師傅姓莫,帶著我們在井站講解井史,產量,層位,井身結構圖,生產流程圖,還有怎么填寫生產資料,怎么匯報,怎么生產操作,怎么處理問題等。
開始上崗了,工作崗位的職責初始是模糊的,師傅耐心的教我們如何練習工程紙,填寫合格的報表資料,看似簡單的工程字,就足足練了一個月,把我好動的脾氣束縛,改掉了不少。學習雙波紋流量計,清洗孔板,調校零位安全閥,設備工作原理,工藝流程圖等各種培訓,讓我意識到我的空白和不足,好在年輕,師傅授業(yè)解惑時,我反復捉摸,不懂就問,通過查閱資料,現(xiàn)場對照參數(shù),爭取搞懂生產中的每一個問題。記得有一年冬天,晚上巡檢時,發(fā)現(xiàn)產量突然急劇下降,現(xiàn)場查看,由于低溫高壓液態(tài)水的共同因素在節(jié)流閥處形成冰堵,造成管道設備憋壓,產量下降,可能產生嚴重的安全隱患。在經過調度室的同意后,班組人員立即啟動安全預案,分工協(xié)作,關井、點火、放空、泄壓,用開水不停澆淋結冰的管線,打著電筒,摸黑田坎小道,到放空區(qū)用魔術彈點火,當火炬點燃像一面旗幟在雪花飄飄的冬夜揮舞時,我們的心頓時如負釋重,差不多2點多了,等到問題處理完畢,重新開井,生產恢復正常,大家懸著的心才安然放下。通過經常對生產異常情況的處理和采氣理論結合,安全意識、責任心、和技術能力在工作中不知不覺慢慢培養(yǎng)起來,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成長。
井站離鄉(xiāng)場有十幾公里,那時都是土路,沒有交通車,買菜特別不方便,單位考慮到井站偏遠條件有限,每個星期單位派車給大家送菜送肉。98年發(fā)大水,沖垮了去鄉(xiāng)場的大橋,單位的車來不了井站,這時,會有一種失落感,這不只是送菜,而是領導、企業(yè)對前線職工的關心和組織的溫暖。
退伍不褪色,部隊雷厲風行的作風,與我積極上進的性格在工作中得到很好的體現(xiàn),當時急需“兵頭將尾”,需要敢于擔當,勇于奉獻的班長。在領導的重視下,我有幸的擔負起了這個重任,多次在各個井站擔任班長,站長,并在考核檢查中獲得各種肯定和榮譽。當看到氣礦頒發(fā)的30年老石油紀念品時,回憶往昔,深有感觸,這一路走來:肩護的是一種勇于擔當?shù)呢熑胃?,一種艱苦創(chuàng)業(yè)的精神;一種珍惜當下,放眼未來的視野;一種承上啟下,勇于開拓的傳承精神。(劉利平)